茶文化:包種茶與烏龍茶習習相關
臺灣由於氣候溫暖,空氣潮濕,雨量均勻,土壤富於有機質,適於茶樹之生長,自古就有野生茶樹,但真正有經濟價值的茶樹,一般相信 是距今約200餘年前, 中國大陸移民到臺灣時,由福建移民柯朝氏所帶來的閩茶品種,首先種植在魚坑(今臺北縣瑞芳地區),發育極佳,繼而石碇、深坑、拳山(現今文山)、大坪山、遠及新竹等地,也相繼植茶。但在光緒七年(西元1881年)以前,臺灣茶只有烏龍茶一種。
清光緒七年(西元1881年),福建同安茶商吳福源(吳福老)深感將臺灣茶葉運至福建改製包種茶,運費貴、風險大、成本重,實際獲利不多;為求降低成本,遂帶茶師來臺,在臺北設源隆號,就地直接加工生產包種茶,同年即銷售國外,成為臺灣包種茶外銷之始。而南港包種茶據載是清朝光緒年間福建安溪王、魏二氏見臺北州七星郡大內樟栳寮(今南港大坑)一帶,風土相當適合茶樹生長,因而引進茶樹栽植,並精研包種茶產製技術,傳授指導鄉人,為臺灣包種茶規模量產之始。
「包種茶」是福建製茶的特殊技巧,茶葉採摘下來後就在該地焙製成團茶,進貢京師。因宋代皇帝皆嗜飲茶,徽宗更是品茶高手,因此對茶的品質要求甚高,亦帶動了製茶技術的競爭,閩浙一帶每年舉辦茶葉比賽,最盛時有二十二省六百餘縣參加,選出與賽中上好品種二十餘種,其中以武夷茶的香氣、滋味最佳。所謂「包種茶」是武夷「岩茶」的製造方法之一。 |